Saturday, June 06, 2009

文憑

2009年六月五日,碩士文憑到手。

Master's degree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ampere, Finland.

感言:真想把教授拖去化糞池。

Saturday, May 09, 2009

Star Trek

充滿歡樂與懷舊的前傳,有日本少年漫畫的感覺。

值回票價。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Gran Torino

I have not heard or read any negative comments about this movie, I don't have either. But because of so, there is not much to say, the movie has earned enough praise. Then, what do I have to say about it?

I would say this is an honest movie. Besides, for movies I have seen directed by Eastwood, Gran Torino is the first one that the soundtrack is not more impressive than the movie itself.

Monday, April 13, 2009

A Trip to Stockholm.

From 08.04.2009 - 10.04.2009

Don't panic

08.04.2009
Tampere -> Stockholm -> The Nordic Museum -> Vasamuseet

09.04.2009
Gamla Stan (Old town) -> The Royal Palace -> Wonder around Gamla Stan -> Korean BBQ dinner at Luntmakargatan downtown.

10.04.2009
Modern museum -> walking around city -> Harbor -> Finland

Visit Flickr For more photos.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Designing Interfaces》的目錄頁

總算下定決心翻開這本在兩年前就購入的書,O'Reilly出版的《Designing Interfaces》卻在目錄頁就躊躇良久。雖說自己甚麼專業都沒有,畢竟在出版界打工過幾年,看到書總是習慣性地從頭看起,還沒看到內文就先研究包裝。從IT的眼光來看,出版是個非常手工的產業,然而從我的眼光看來,書的排版設計,也是一種使用者介面設計,祇不過沒有人機互動領域那麼專業的名詞,模式以及可用性評量方法。所以,當一本講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書,卻在目錄頁就讓我感覺閱讀受阻時,多少是感到有點無奈的。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聲明幾件事:我看的是英文版,也祇就英文版說,所以用的是英文書名;其次我還沒看內容,我相信書的內容是有用的,我想說的祇有目錄頁的編排。沒有圖很難講設計,想要看詳細目錄頁長甚麼樣子的,O'Reilly網站有提供預覽,這邊祇剪張粗糙的圖,希望不會被告。

an example table of content of Designing Interfaces


在我的書上,這個目錄頁一開始就錯了,第一章的起始頁數是54。於是我花了一陣子纔搞懂,篇章旁邊的數字是甚麼意思。每一章,光標示頁數的字就用了三種設計,造成我理解障礙的是篇章頁碼,用的字型與顏色都與其下的章節明顯不同,雖然位置相同多少可以猜到,但是因為一開始頁碼就寫錯了,於是變得非常難猜。

我想這本書在目錄頁設計上,比較接近雜誌目錄頁的設計,因為除了第一章外,之後每一節都有二至四行對該小節設計樣式的文字介紹。雜誌會這樣做,因為雜誌有主篇章,而且每篇文章之間的相關性不大(甚至沒有),在主篇章標題下增加簡短介紹(或說文案),可以幫助讀者選擇閱讀目標,當然主要目的是吸引讀者去讀啦。那這本書在目錄頁採用這個方法,目的是甚麼呢?協助讀者快速找到需要的設計樣式?姑且不論有多少人會認真去看,我覺得寫這東西很難,因為到底是要介紹設計方法呢?還是該設計的功能?還是適用的情境?在看過前三章的每個介紹後,我還沒抓出來。但是為了容納這些介紹文字,目錄頁上章節標題的字級特別小(大概是9pt吧),這對眼睛是很喫力的。另外一個影響閱讀的就是文字介紹的邊界,右邊界與頁數的數字重疊甚至超過,當眼睛在讀文字介紹時,也會看到其他節的頁碼數字,這不但使得版面不整齊、影響閱讀,而且還削弱了數字指示頁碼的功能。

區分章節的方法也算別出心裁,大抵上這本書的作法讓我覺得分章幾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個小節(或說每個設計樣式)的編號並不跟著篇章走,而是接著前一章的順序往下走。也就是說,會有第二章第16個設計樣式,但是第二章並沒有16個設計樣式,而是八個,會有16是因為第一章有了12個設計樣式,編號是承襲前一章下來的。所以,正確的說法是,第16個設計樣式在第二章。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的mapping,因為我覺得根本沒有mapping(章與節之間沒有關係)。這作法讓我想到《CSS 101個您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與解答》,這本書以問答形式提供了101個用CSS作網頁設計的方法。在中文版的目錄頁編排上,一個問題算一節,編號還是跟著篇章走(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有101個問題)。

或許獨立的樣式編號在翻書找內容時是比較方便的,祇要記得樣式編號就能從目錄頁找到頁碼,但是當妳有94個樣式時,除非是特別傑出的樣式,不然也是記不得編號的,樣式名稱反而比較有用。從認知與學習的角度上,小節編號脫離篇章,就不易讓人把他們之間的關係連結起來,也就是說,我可能以後祇會知道要用它但是不知道是基於甚麼原理去用它。再者,根據這個邏輯,第一章的樣式其實與之後的樣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章其實沒有講到任何設計的樣式,而是講使用者行為模式,也就是我們在設計介面時要把握的原則。但是透過連續的編號,這些樣式都被group在一起了。除了這些認知上的問題外,這個設計在目錄頁上造成的結果是,每個樣式的左邊與右邊都是單純的數字,讓我在一開始有「哪個數字是頁碼?」的疑問。

最後就是顏色,我可以理解每個章節標題用不同顏色,而且該章內文側邊也用同樣顏色理論上可以加快讀者翻到目的頁的速度,但是當一次瀏覽四、五種顏色時,我覺得我已經變成色盲了。所選用的顏色配上底色,無法形成強烈的對比(是強烈的對比也很恐怖),但因為這樣,想要讓讀者可以靠顏色找章節或頁碼的美意也就打了折扣,直接看頁碼比較快。想像一下吧,當妳想要翻到目的頁時,是會看頁碼,然後直接翻書,還是先看樣式顏色與頁碼,然後對照到顏色後翻頁碼?減少認知的負擔,不正是介面設計的一大原則嗎?